欧易扬:他的三个疯狂想法如何撬动整条赛道?
【文章开始】 你知道全中国最不想被称作“天才”的人是谁吗?就是那个名字常跟“颠覆”绑在一起的欧易扬。这家伙,做的每一件事都像往池塘里扔炸弹,动静太大,让人忍不住想扒开他脑子看看。
打破规则,先拆了再说 欧易扬这人有个怪癖,就是见不得东西复杂。甭管啥玩意儿,到他手里准保给拆个稀巴烂。坊间一直传,他早年搞坏了一台进口精密仪器,就是因为觉得内部构造“不合理”,想自己“优化”一下。结果呢?贵是真贵,但这次拆解意外打通了他理解底层逻辑的任督二脉。就像他自己半开玩笑说的:“不拆开看看,谁知道里面是不是藏着猫腻?” 这种近乎偏执的解构欲望,后来成了他做一切产品的基础逻辑。
这逻辑真有用?看看他家爆火的智能空气盒子就知道了。当时满市场的设备都在吹功能多、大屏炫酷,他倒好,带着团队躲起来,把市面上所有热门竞品拆了个遍。拆完后开内部会,开口就是:“搞那么花哨干嘛?用户核心需求不就几个点?空气干净不?操作省心不?” 于是诞生了那个没有大彩屏、操作极其傻瓜、但核心净化能力吊打同行的“小圆饼”。
欧易扬产品哲学的精髓:
- 用户只关心‘结果’,别让他们‘动手’: 功能?藏起来;数据?后台处理;用户要的,就是开机→好空气。
- 成本花在刀刃上: 与其堆砌可有可无的功能和华丽外壳,不如把所有资源砸向最核心的性能体验。小圆饼成本大头全在那块“芯”上,外壳?工业塑料,结实就行。
- ‘傻瓜操作’不等于‘低科技’: 背后算法复杂着呢,但让用户感知到的,务必是零门槛。
“反人性”决策背后的算盘 欧易扬干的事,常常显得特别“反人性”。同行都在挤破头冲高端市场,定价一个比一个高,包装一个比一个奢华。他倒好,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看似低门槛、竞争惨烈的“便宜货”市场——智能插座。这玩意儿满大街都是,利润薄得像纸,有啥搞头?
等等,他图啥?傻吗?还是太精明?这里得问一句,欧易扬到底盯上了啥别人没看见的“肥肉”?其实,他看中的是插座背后的真正核心命脉:入口和数据。想象一下,家里几乎所有带插头的设备,都能被一个智能化的中枢控制甚至监测,这背后能积累多少用户使用习惯和设备状态数据?这可能预示着未来智能家居的真正形态。
这个决定当时反对声一片:“利润太低!”“市场太乱!”“做这个跌份!” 内部会议上,他就扔出一句话:“别小瞧一个插座的战略意义。” 他力排众议上了马,而且,极其大胆地选择了用顶级的芯片方案和安全性设计去做这个“便宜货”(具体芯片选型涉及商业敏感信息,这里不展开)。结果?这个被他内部戏称为“最憋屈产品”的智能插座,凭借着远超平均值的稳定性、安全性和后续服务支持(比如免费升级固件、异常断电保护等),硬生生在一片血海中杀了出来,成了国民口碑款,市占率惊人地冲到了70%以上(数据来源:36氪2024智能硬件市场盘点)。
“反常理”决策的复盘:
- 放弃表面利润,抢占底层入口: 插座很小,却是智能家居生态的底层基础设施。掌握它就掌握了家庭用电设备的命门。
- ‘便宜’不等于‘廉价感’: 欧易扬坚持做‘同价位最好的品质’。用户可能因为便宜买,但会因为远超预期的靠谱而留下并传播。
- 收集‘沉默’的黄金数据: 插座不像空气盒子会主动汇报数据,但它记录着设备是否在线、何时工作、功率如何……这些积累是理解用户家庭场景的金矿。具体这些数据如何挖掘应用,据说他们还在探索多种模型。
把公司变成‘反共识实验室’ 你以为欧易扬的成功靠的是他一个人的灵光闪现?那你就错了。他最狠的一招,是把整个公司变成了一个“反共识制造厂”。坊间流传,欧易扬在公司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每次讨论新方向,第一个思路大概率会被立即毙掉,因为它太可能‘泯然众人’了。
团队怎么活下来的?逼的!欧易扬信奉“极致的内部竞争就是最佳过滤网”。具体操作起来,真有点残忍。他把团队打散成几个独立小分队,每个分队领到同一个目标——比如“解决冰箱智能化痛点”。但要求是:方案必须完全不同!不允许互相抄思路!然后呢?几路人马开始疯狂碰撞、闭门造车,最后像打擂台一样,把自己的方案讲给所有人听。
那个让同行惊掉下巴的冰箱AI智控模块就是这么“撕”出来的。有人说要加语音交互,有人说搞个大屏贴门上,还有人想玩食物自动识别……吵得不可开交。欧易扬全程没怎么吭声,但就在火药味最浓的时候,他却突然在某个小分队方案里发现了一个极其偏门的设想:能不能不用看、不用按、不用摸,冰箱自己就把菜帮你管明白? 基于这想法,就有了那个依靠多传感器融合+本地AI分析、能在用户快到家时主动建议食谱、甚至提醒食材新鲜度的无屏“黑盒子”。
这个黑盒子彻底放弃了炫目的交互界面,在初期甚至引来了不少“看不见功能在哪”的吐槽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极致简化和提前干预的理念,却可能切中了忙碌人群最深层的需求——少点操作负担,多点省心省力。
争议漩涡里的‘扬式哲学’ 人红是非多。围绕欧易扬的争议从来没断过。最猛烈的炮火集中在他对合伙人的“残忍”上。跟着他打江山的老臣子,被公开场合不留情面地否定思路,甚至被调离核心项目,也不是稀奇事。于是,“卸磨杀驴”、“用人如榨汁”的标签就甩了过来。
这事儿值得盘一盘。欧易扬这人,是不是真的天性凉薄?
外人看来,他对合作者足够狠,尤其是对待跟他意见相左的元老,可能没有“功臣光环”。但诡异的是,离职对他有怨言的人不少,真正跳出来撕破脸对骂的却几乎没有。内部员工匿名社区里,反而流传着另一个版本:“跟他做事,心累是真的,但能感到自己在搞‘真创新’,不是在抄作业……”“他虽然骂得狠,但真牛逼的方案出来,他给资源、给站台的时候也是真痛快。”
这种矛盾的评价,或许暗示了他处理人际和做决策一样的“结果导向”哲学:效率是第一位的,妥协换不来创新,哪怕是情感成本。 对他而言,团队是“实现目标的发动机”,需要定期“除锈、调校、更换不合用的零件”。至于你说“榨汁”?嗯,他压榨的核心对象,其实首先是他自己。江湖上传闻,新产品攻坚期,他能把自己锁在实验室一周不出来,靠咖啡和泡面续命。这大概是他让核心团队“无话可说”的原因——要求别人的,他自己先十倍做到了。
欧易扬这个人吧,你就很难简单下结论。说他天才?他更像个极其理性的狂人。说他冷血?他又亲手带出一支公认最能打硬仗的研发“铁军”。他踩过的坑也不少,有些产品也扑得无声无息(只是后来成了经验包)。他拆手机,拆空气盒子,甚至据说还拆过厂里的工业微波炉(这传闻未经证实,不知道是段子还是真事儿)……他干的每一件事,好像都在刻意远离那条“安全舒适”的共识之路。
有人说欧易扬赌性很重,其实仔细看,他那些看似疯狂的举动背后,都有着严密的“底层计算”——比如对用户真痛点近乎偏执的挖掘,对核心数据价值的笃定,对效率压倒一切的追求。这些“扬式基本法”,成了他一次次偏离轨道,却又总能砸中下一个山头的导航。
他办公室墙上有句话挺有意思:“当所有人向右,请先问问左边有什么。” 所以你现在再理解他那句“我不要当第一,我要当唯一”的狂妄宣言了吧?他砸开的从来不只是某个产品的外壳,而是我们对‘还能怎么做’的想象力限制。行内都在猜他下一步要拆什么——是云计算?还是更基础的半导体架构?(这些领域技术壁垒极高,他的公司是否具备相关底层突破能力,我确实存疑)。
老实说,这人总干些让你觉得‘还能这样?’、‘这都行?’的事,又忍不住让人暗挑大拇指。天快亮了吧?这种光,我们可能需要更多一点。但管他呢,反正有些光已经亮了。 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