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密现代人集体痴迷“欧易控”的社会病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算过,一天24小时里,有多少时间觉得自己真正“控”得住局面?工作KPI、恋爱关系、小孩成绩、甚至体重秤上的数字... 我们好像得了一种叫“欧易控”(Oh-Easy-Control)的病,疯狂迷恋那种“万物尽在掌握”的幻觉。 哪怕明知很多事根本不由人,这份对“掌控感”的饥渴,却比网红奶茶还让人上瘾。
刷不完的屏,填不满的安全感黑洞
每天早上睁眼第一件事是摸手机,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。这场景熟不熟?研究说,普通人每90秒就要忍不住看一次手机屏幕。 我们到底在找啥?一个未读消息?一条爆炸新闻?或许…只是在确认“世界没失控”,确认自己“没掉队”。刷刷朋友圈,给别人点个赞,收到几个红点提示——嗯,我还在这里,我和别人有连接,我…大概…还有点“控”场的能力?虽然第二天早起可能发现昨晚发的照片根本没几个赞,但这不重要,刷这个动作本身,已经是麻醉剂了。
- 工作狂们996甚至007,真的是爱工作?很多人是用超高强度工作麻痹自己,对抗“可能被淘汰”的失控恐惧。
- 恋爱里查对方手机定位、查聊天记录,把伴侣社交圈翻个底朝天,背后是害怕失去、害怕背叛的深层恐惧。
- 健康类APP记录步数、卡路里、睡眠分钟数,数据稍不如意就焦虑... 追求健康变味成了“数字暴政”。
“伪安全感”编织的甜蜜陷阱:我们到底在“控”什么?
我们拼命想“控”,真的是在控外部世界吗?好像不是。其实大多数人追求的,是一种内部的“感觉”——“可控感”带来的安全感。这份感觉像个泡泡,吹起来五彩斑斓让人安心,却脆弱得一戳就破。那个产品经理小王的故事就很典型。他项目压力超大,每天加班到凌晨,回家面对老婆孩子冷脸相对觉得完全失控了。后来怎么办?他开始疯狂研究智能家居!家里所有灯、空调、音响,甚至扫地机器人,必须用手机“一键掌控”。深更半夜躺在床上打开App,看着一屋子设备乖乖听令在线,他居然能睡个好觉了!这多讽刺?现实人际关系稀碎,却从控制冷冰冰的机器里找安慰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份对“控”的执着,也不是完全没道理。原始人面对洪水猛兽,能“控”住的生存几率当然更大。基因里写着的求生欲,放到现代社会,变成了对房贷、KPI、感情线的焦虑。“欧易控”可能就是我们进化出的原始恐惧撞上信息爆炸时代的应激反应? 这个具体机制...额...我也不是生物学家,只能说感觉上有点像。
“控”得太紧?小心反被其噬
当我们把力气全用在“控”上,像死死攥住一把沙,结果常常是流得更快,人还累得不行。最典型的副作用,我管它叫“选择瘫痪”。点个外卖能花半小时?淘宝买件T恤货比三十家还下不了单?不是选择太多,是我们太害怕“选错”带来的失控感,总想选到那个“完美”、“可控”的最优解。结果精力耗尽在芝麻小事上,真正的大事反倒没力气处理了。
更隐蔽的代价是人际关系磨损。谁愿意跟一个什么都要“控”、浑身散发着“必须按我的方式来”的人长期相处?朋友小张的例子就扎心。她是完美主义者,朋友聚餐,她提前列Excel点菜清单平衡口味预算;大家说周末去爬山,她做PDF攻略精确到分钟,连“自由拍照时间15分钟”都圈出来。表面看是热心组织,结果呢?聚会气氛莫名僵,朋友越来越少邀她,她还委屈:“我花了这么多心思控制流程,他们怎么不领情?” 她没意识到,当她全力掌控细节时,也顺带掌控了别人的放松和自在。我们拼命给爱情安装防盗门,却忘了钥匙早丢在——那些被控制的窒息感里。
如何与“失控”和平共处?反脆弱才是硬道理
那,是不是就该彻底躺平,啥也不管了?当然不是!承认“失控”是常态,恰恰是为了更聪明地应对变化,这叫“反脆弱”。金融大鳄索罗斯那句 “重要的不是你能预测对多少,而是错了之后你怎么反应”就是这个意思。学会拥抱不确定性,把它当成常态而不是需要消灭的敌人。
怎么做才有点操作性?我的实践是,在生活中故意制造几个“小失控”的安全区练习: * 工作日中午别做计划了,就凭直觉走出去,随便找个没吃过的店。 * 和家人朋友聊天时,忍10分钟别急着纠正对方观点或给建议。 * 偶尔把手机扔家里一天(这对我很难!真的需要勇气),体会没有数字监控的自由落体感...
刚开始当然别扭,焦虑得像全身爬蚂蚁。但几次之后,神奇的事发生了:这些小意外、小空白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和轻松感。那顿盲选的苍蝇小馆可能巨难吃,但老板的故事也许成了小说素材;那场不插嘴的聊天,可能真正听到了伴侣的心声;离开手机的日子,可能发现天空原来那么蓝。失控带来的可能性,远大于控制带来的单一路径。
豆瓣“放弃掌控小组”有个高赞帖让我印象深刻。有位网友是顶尖规划师,帮无数人规划人生,自己却焦虑失眠到看医生。后来她开始每天只规划最重要的一件事,其他随波逐流。一个月后她说,虽然收入少了点,但“竟然认得出公司门口那棵树的四季变化了”——这种活着的质感,是她过去精密控制人生时完全忽略的。
【文章结束】